时间:2023/5/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近年来,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紧紧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六个坚持”、“五个体系”建设等系列部署,于年8月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搬迁任务,共搬迁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于年底实现全部脱贫,搬迁群众深受鼓舞,倍念党恩。

罗应和到扶贫车间调研搬迁群众务工情况

全国人大代表、新民社区支部书记兼主任罗应和:“我叫罗应和,来自布依民歌《好花红》的故乡——贵州省惠水县。见证搬迁群众生活越来越好,我最有发言权。年,惠水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搬迁后四年多来,人买上了小汽车,人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户新添置了洗衣机、冰箱等大型家电,余名适龄移民子女进城入学,录取大专以上院校的移民子女达人......作为贵州万移民群众中的一员,同时身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深切感受到搬迁群众生活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源自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罗小水和他的“水生意”

创业示范户罗小水:“年3月14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我从王佑镇伙塘村搬迁到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和其他移民群众一起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领取钥匙,“拎包入住”,这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里环境优美、交通方便,还配套有学校、文体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医院等场所。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开了小超市,主要卖饮用桶装水。后来还报名考了驾照,买了小汽车。搬迁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党的恩情,我永远忘不了,也忘不得,都记在心上的。”

王祝英在劳务公司开展日常工作

社区扶贫车间管理王祝英:“我是嫁进搬迁社区的外地媳妇,搬来后,我在社区的集体公司上班,后来社区又陆续创建了移民后续发展服务劳务公司、民族手工艺等扶贫车间,越来越多的移民群中就业有了保障。社区还组织在家妇女成立了“巾帼手工坊”,忙时当工人闲时当“绣娘”,既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增加家庭收入。近期新建了社区综合农贸市场,引进了伊科达制衣等扶贫车间,多渠道解决社区移民就近就业人,有劳动力的家庭几乎每家能实现至少1人就业。”

谢永华在新民社区工作日常

退役军人谢永华:“年我从部队退役返乡,之后不久就外出务工,一去就是多年,母亲因此成为了孤寡老人,总是不放心。年我跟母亲搬到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国家帮我们建好新房子,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通过社区干部的推荐,如今我在附近找到了工作。虽退役多年,但一腔热血仍在,我定会努力工作,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一名退役军人的光和热”。

钟定永在“四点半课堂”辅导孩子做作业

社区志愿者钟定永:“移民社区成立以后,县工青妇等部门就到社区组织成立了群团中心,招募志愿者成立社工队伍,常态化开设“四点半”课堂、“七彩”课堂。这里周末有儿童“快乐星期六”兴趣班,来自社会各地的公益老师免费为移民儿童们授课,帮助孩子们培养良好兴趣爱好,现如今,移民子女们逐渐融了搬迁社区大家庭,大人们也能够安安心心上班挣钱了。”

大学生田桂红开启校园生活

大学生家庭田桂红:“年前我家住在边远的小山村,那儿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上学要走1个小时的山路。后来我们从小山村的破烂木房搬到了新民社区的舒适公寓,这儿上学方便、学习环境很好,今年我以理科分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这些都源自党和国家给予我们的帮助,人无感恩,无以立本。”

”最美家庭“--罗国明全家福

搬迁“最美家庭”罗国明户:“搬到社区以后,居住的地方环境优美、整洁卫生,很适合母亲养老。社区干部们组织我们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教育我们尊老爱幼。我也一直秉持“勤俭为本、诚信为容、孝悌为先、助人为乐、敬让为佳、谦和为贵”的家风,教育子女,如今儿女们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没有共产党,哪来今天的幸福生活.....”

党恩好比涟江水,移民幸福万年长。如今,“一方水土养不起方人”的窘境在惠水这片沃土上俨然已成为了历史,成千上万名搬迁群众正用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着一个个脱贫致富、感念党恩的生动故事。

通讯员 尹世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杨

编辑 梁晓琳

编审 张发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ishuizx.com/hsxzf/128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