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30312/13356147.html

新闻提示:   易地扶贫搬迁,无疑帮助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石山区、深山区、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群众彻底“挖掉穷根”的办法。   搬出大山之后,移民群众如何就能在新家安居乐业,是更为关键的“后半篇”文章。   为了写好这“后半篇文章”,今年来,黔南州全面落实“六个坚持”,创新探索“五个三”模式,解决了“搬后怎么办”的后续发展问题。   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才是搬迁的目的。对此,黔南州聚焦就业、公共服务配套、文化服务、移民安置点党建等体系建设,解决好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启他们明媚的新生活。   就近新业很安心   11月5日,阳光灿烂。惠水县新民社区里怒放的三角梅把小区装点得温馨而美丽。     “你看,我们的小区漂亮吧。以前我可是做梦都想不到能搬到这么好的地方来住。”正在小区里打扫卫生的杨胜泉骄傲地告诉记者。

惠水新民社区四点半学校,孩子们开心学习(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杨摄)

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杨胜泉一家从惠水县断杉镇翁子村的烂木房里搬进新民社区的新房子。“刚开始的时候,我很担心,因为自己一没得文化二没得手艺,搬出来吃啥子?”杨胜泉回忆说。   没想到,搬来不久之后,杨胜泉的担心就被社区的移民安置政策打消了。“搬来没得几天,就有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来了解我们的就业意愿,考虑到我年纪大了,社区就给我安排了一个保洁员的工作。现在再也不用像在老家一样肩挑背扛,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挣多元钱,可比以前种粮食划算多了。”   “不仅如此,我们还根据移民的劳动力情况和就业意愿组织免费的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在新家附近新业,安安心心过上和和美美的新生活。”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笑着说。   在黔南,不少移民群众都实现了搬新家就新业。“因为我们坚持以产定搬以岗定搬,做到挪穷窝和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用就业手段帮助群众稳定增收,保证他们实现永久性脱贫和可持续发展。”黔南州委副秘书长、州扶贫办主任、州生态移民局局长梁玉林告诉记者。   据悉,黔南州始终把产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就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根据可就业岗位和可脱贫产业合理布局安置点的规模和位置,并实施“七个一批”就业工程,拓宽易地扶贫搬迁稳定就业渠道,落实就业创业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数据显示,至年度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黔南州共转移搬迁群众就业10.68万人,实现了有劳动力搬迁家庭“1户1人以上”就业。   同时,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社会融入难、社会交往难、社区参与难、心理融入难等问题开展市民化培训,实现“应培尽培”。截至目前,对已搬迁未实现稳定就业劳动力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98万人,基本实现全员培训。   生活方便很舒心   “老钟,你也在社区散步啊?”“是嘛!今天天气好,出来活动活动,在家里呆着没意思。”11月4日下午,长顺县长寨街道顺兴社区移民安置小区了,钟耀贤和罗吉祥两位老人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了起来。     两人都是移民,两人都从长顺县摆所镇茅山村搬来。“我血压有点高,以前住在村里,路远,坐车也不方便,看个病费劲得很。”钟耀贤说,“现在方便了。小区里就有卫生室,身体不舒服下楼就能看病。昨天小区的张春娥医生还给我开了降压药,还交代了要控制饮食。”

漂亮的平塘县克度镇马鞍移民安置社区(通讯员代传付摄)

“是嘛,以前我还担心搬到城头来,一个人都不认识,没人摆龙门阵,也没得个耍处。”65岁的罗吉祥接过话茬,“没想到小区里头就有幸福院,现在我每天都要来和邻居们看看电视、下下象棋,一点都不孤单。”   “为了让移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社区及社区周边配套了卫生室、学校、超市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解决好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长顺县长寨街道移民社区脱贫攻坚队副队长程勇介绍。   如今,该社区移民农村低保移民户全部转入城镇低保,;养老保险缴纳、户籍办理、学籍转入等事项不出社区就能全部办结;幸福院、“四点半学校”、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配套齐全。   搬迁,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黔南州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把安置点布置在县城、中心集镇等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方便移民群众搬迁之后过上好生活。数据显示,黔南州个安置点中有个分布在县城和中心集镇,其中,县城36个,中心集镇67个,共搬迁入住24.6万人。   同时,黔南州已建成的安置点,规划配套建设园区和学校、医院、商业等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金融、通讯、快递、物业等服务网点,大力开展“代理服务”“上门服务”“楼长服务”,将各项便民服务事项、各类易地扶贫搬迁扶持优惠政策“服务到家”,基本能实现“一出门就可上班、上学、就医、休闲、购物”,让搬迁群众共享城镇优质资源,实现了“一步住上好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   融入城市很开心   自从搬进了城市,袁跃林和爱人多了一个爱好,没事的时候喜欢带着老人孩子去镇上的广场玩。   “小区里有广场,镇上也有广场,我们经常去镇上走走,认识了不少新朋友。”11月3日,贵定县昌明镇鑫明小区移民袁跃林笑着告诉记者。“以前住在村里,没得地方走走看看;现在,城里热闹多了,我们也慢慢习惯城里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除了搬出大山,移民群众还需要融入城市生活。“要让移民群众真正融入城市、习惯城市生活,才能让他们在新家开开心心生活下去。”贵定县昌明镇人民政府搬迁办主任袁雄说。   如何让移民群众融入城市?为此,黔南州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主线,以“好花红”文化品牌为依托,通过实施开心融入工程,加强移民社区文化建设,构筑精神高地,促进搬迁群众开心融入新环境、新生活。     弘扬红色文化,宣传党的好政策。黔南州各县(市)围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县级集中安置点定期举办大型文艺活动,引导群众感党恩、记党情。

惠水新民社区移民进行就业培训(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梁晓琳摄)

同时,丰富群众文化,发挥文化凝聚力。充分利用社区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引导社区群众有序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培育移民新风。同时,在各集中安置点建立文艺队伍,依托民族节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感情融和及文化凝聚力。   不仅如此,黔南州还积极开展安置点党建工作,群众搬到哪里,党的服务就跟到哪里。   黔南州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以深化落实“一构架三清单”为抓,实施“党建+群团+两新组织+自治组织”聚力工程,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堡垒作用全发挥,各领域组织全链接,凝聚起广泛的党心、民心,切实增强社区党员干部的履职能力。   按照“哪里有搬迁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覆盖要求,成立县级临时党委、搬出地和安置点党支部,统筹协调搬迁全域工作。搬迁后,按照“支部建在小区、小组建在楼栋、互助会建在单元”要求,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建立联合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和网格党小组等各类党组织余个,全力服务群众。   亮点:   搬迁户邹元江:搬新家就新业   11月5日,阳光和煦,独山鄢家山易地搬迁安置点里,一栋栋崭新的楼房顺着道路整齐排列;墙上、宣传栏上“不怕创业无成,就怕慵懒平庸”等一句句标语催人奋进;超市、广场上不时能见到几个购物或者闲拉家常的群众,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温馨、和谐,充满活力。     一间宽敞明亮的房子里,不时传来“滴滴”的提示音和快速敲击键盘的声音。这是搬迁户邹元江的网店来了新订单。

独山移民邹元江(左)幸福一家人(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莫宇摄)

查验产品、称重、打包,动作娴熟利落。“元江,我来拿个快递……”“好嘞,来了。”刚忙活完,门口传来了邻居的召唤,邹元江快步来到货架前,在满满当当的快递中寻找起来,这已经成为他搬迁到到鄢家山近一年来的日常忙碌。   年12月,邹元江一家四口人从影山镇紫林山村新东组的大山里搬到了鄢家山。“我们寨子那个地方,山高路远远,出行非常的不方便,更别提发展了。”   指着门上的新老房屋对比照片,邹元江说,原来一家人住居住的老旧木房破旧不堪,每逢打雷下雨,还要为地质灾害提心吊胆。“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是国家的好政策圆了我们全家人的安居梦。”   “刚搬过来的时候,大家收快递、喝纯净水都非常不方便,我就想到在社区办个送水站和快递代收点,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自己也能创收。”他说,搬到城里来,交通、信息都很通畅,只要有想法、肯干事,日子一定能越过越好。   从开淘宝店到设立送水站,再到快递代收点,一年来,邹元江的业务越做越多,也越做越大。“刚开淘宝店的时候,我们都是走村串寨去收特产,时间长了以后,周边的村民有特产都会直接往我这里送。”说着话,一个妇女拎着蛇皮袋子朝邹元江家走来,打开袋子,红褐色金樱子的果香充满了整个廊道,就像邹元江一家的生活,红火、香甜。   “现在我老婆在社区服务中心上班,一个月有三千块钱的稳定收入,淘宝店里主要是卖一些刺梨干、金樱子等当地的土特产,生意也还不错,加上送水、收发快递、卖米酒这些杂七杂八的业务,一年的收入应该能有七八万。”邹元江说,就在11月4日,他们向社区申请的门面已经批准下来,总共有80来平米,下一步他将不断扩大规模、拓展服务项目,服务更多的社区群众。   惠水移民罗乔妹:搬新家娃娃有好学上   11月5日下午,刚放学的唐海星背着书包,跟着同学们一起,蹦蹦跳跳地回家。   他的家在惠水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民社区。但他和小伙伴们没有回家,而是走进了社区里的“四点半学校”。   年,从惠水县王佑镇打引社区易地搬迁到新民社区后,罗乔妹最担心的就是10岁儿子唐海星的学习。“我和丈夫没什么文化,辅导不了娃娃的家庭作业,害怕影响了他的学习。请老师教的话,我们又没得钱。”   正在罗乔妹为难之际,社区里建起了免费的“四点半学校”。   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罗应和介绍,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解决搬迁群众学龄儿童放学后、家长下班前无人看管的难题,惠水县以群团工作服务站为载体,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在新民社区创建了第一所“四点半学校”。   这个“学校”里有白色的桌椅、整齐的图书柜、心愿墙、手工作品展示台,处处散发着宁静和温馨。每天下午四点半,50余名小学生都会准时到来,在志愿者陪伴下,写作业、阅读、玩游戏,度过快乐而充实的1个多小时课外时光。   “四点半学校可好了,有哥哥姐姐辅导我们写作业,还可以读书、玩游戏,我每天放学最喜欢来这里了。”唐海星笑着说。   “海星来了,今天有什么作业啊?不懂的可以问我啊。”见到唐海星刚走进来,“四点半学校”西部计划志愿者钟定永一边笑着招呼,一边指导起了唐海星写作业。     “娃娃不仅有志愿者辅导作业,还有老师教才艺,我每天就安心地在社区扶贫车间工作,小娃做完作业我也下班,接起他就回家做饭,不用操心了。”罗乔妹拉着儿子的手,笑容满满地走上了回家路。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梁晓琳 莫宇 陈杨

编辑徐然

编审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huishuizx.com/hsxfc/12760.html
------分隔线----------------------------